设为首页 · 收藏本页 · 帮助信息
新闻频道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时间:2023年12月01日信息来源:不详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为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爱工作,弘扬良好传统文化雄厚群众文化生活、展示非遗无限魅力,枞阳县文化馆以图文情势进行线上展览,充分展示枞阳县非遗的珍爱传承成果。本期展示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东乡武术
 
  枞阳县域是古桐城的东乡和南乡,旧时有“文不过南乡,武不过东乡”之说。“东乡”包括我县的周潭、横埠、项铺、汤沟、老洲、白湖、金社、白梅、陈瑶湖、钱铺等州里,周潭镇是“东乡武术”的发源地。章、周、陆、邓、谢、王、汪、吴这几个姓氏的家族,男女老少嗜武成性,家家备有刀枪棍棒,奇拳怪招,高手如云。
  东乡武术熔“南拳北腿”于一炉,既有南拳“拳打卧牛之地"的步伐妥当、刚劲有力的特点,又有北拳跌打滚翻、以腿见长的风格。看重手、眼、身、法、步的和谐,善于破解对方阵式套路,见招拆招,攻防合一。
  东乡武术以低盘架势为主,走田字形、一字形步法。脚步大多为马步、弓步和震脚,转辗幅度较小。攻击多以拳、掌、肘上肢动作为主,行拳敏捷,天真多变,勇猛桀。真所谓“拳打卧牛之地,棍探龙潭虎穴”。
  为传承和珍爱“东乡武术”,县文化馆先后多次前往周潭镇及周边一带,走村串户,调查挖掘,搜集整顿相干资料。2008年12月枞阳人民当局宣布“东乡武术”为枞阳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爱名录,2010年3月安庆市人民当局宣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爱名录。同期,章根苗、章大玉、章友武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7月安徽省人民当局宣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爱名录。章根苗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东乡武术协会传习基地进行武术基本功训练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省级传承人章根苗表演“拳术武松夺岭”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桃满武校校长周桃满引导学员练功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彭桥小学六年级门生章心怡表演东乡武术-狮门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2011年桃满武校学员在枞阳县春节联欢晚会上展演东乡武术
 
二、陆家湾老龙灯会
 
  陆家湾老龙灯会是枞阳县枞阳镇陆家湾及周边区域的传统民俗运动。
  陆家湾老龙灯会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唐末(公元880年),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相传,唐末时,长江发洪水,漂来一付龙板。小湾的渔民捞得龙头,大湾的渔民捞得龙板,各自供奉家中。后小湾的龙头,被大湾村民抢得,由大湾组织掌管,成立龙灯队。但龙头确系小湾先得,经协商会商,龙灯以小湾为娘家,每年初二出灯必先去小湾拜年。
  陆家湾老龙灯会代代相传;虽经历战乱和动荡,但基本保持运动正常开展并传承。陆家湾龙灯有5个天然村轮流做庄筹办.每年腊月由主村调集其他村代表开会研究出灯事宜。出灯头年腊月初八请龙、扎制、裱糊、开光、点睛、送贴。正月初二出灯,出灯时伴有锣鼓开道,彩灯伴行,鞭炮齐鸣,声势浩大;随行观灯群众少则上千,多则上万;队伍蜿蜒游进,场面远大,热闹非凡。陆家湾龙灯属板龙,共十二节,由十三根顶棍串联而成。龙灯每节均点上香烛。自请龙之日起,烛火不能熄灭,由专人看护替代。陆家湾龙灯有诸多表演套路,大多已失传。现存套路有:倒板,螺丝旋顶,金龙抱柱,龙舞四门,顺进反出,头招尾招,黄龙出洞等。龙灯在行进途中如遇有庙、桥、闸都须焚香朝拜,龙灯出行过闸必须用船装运。每到一户,香客鞭炮欢迎,将龙灯迎入厅堂,焚香烧纸,顶礼膜拜;香客还愿,须给龙灯披红挂绿,待拜请完毕,龙灯在屋内屋外表演。舞龙者须技术高超娴熟,在舞龙时龙灯不能被烟花烛火点燃,龙珠掉地时也要在熄灭之前拾起,否则香客隐讳。有的香客和围观者还扯下几根龙须,以求本身和家人四季平安。陆家湾老龙灯会运动覆盖枞阳县城及周边地区,初七、十四不出灯,十三正灯,一样平常在正月十八上灯复,上灯复后在长江边的大矶头,火化龙皮送龙上天。上灯复的晚上,方圆几十里的百姓都会赶来,虔敬的烧纸焚香,顶礼膜拜;街道两侧,河滩两岸;烟花绽放,鞭炮不绝。远远望去一道烟雾直天黑空,宛如老龙翱翔空中。龙架仍旧供奉于龙屋,每月初一,十五均有香客慕名前来进香拜谒。
  陆家湾老龙灯会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它依靠着广大民众祈求风调雨顺,社会协调,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寻求;不仅雄厚了群众文化生活,又增加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三、浮山传说
 
  浮山,位于皖江北岸的枞阳县,三面环水,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白荡湖、菜子湖之中。山水浑然一体,犹如一叶轻舟漂于水面,因其 “山浮水面水浮山”而得名,有“海上蓬莱”的美誉。
  浮山有极其雄厚的人文景观。历朝历代无数名流雅士、文人墨客如唐宋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来此游览。这里还诞生了明大学士何如宠、清桐城派宗师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名士,他们的一生无不受到浮山的深刻影响。这些风流人物在浮山吟诗唱游,留下了上至唐宋、下至民国的大量摩崖石刻,现存483块,体裁各异,书法万千。
  精美独特的地理环境,给浮山留下了很多神奇的传说和鲜艳的故事。《浮山的传说》是民间流传的口头故事。这些故事既有关于浮山来历的,如《“浮渡”与“石小姐”》、《浮山仙会》、《烂柯石》、《飞来石》、《乌金渡与拔毛山》、《一滴泉》和《无字碑》等,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浮渡和石小姐的传说。还有与浮山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故事,如:《左慈戏曹操》、《朱作鼎飞刻“一线天”》、《姚康伯天池遇仙》 等。
  这些鲜艳神奇的传说故事也同时反映在唐、宋、元、明、清及近代一些文人诗作中。唐代诗人孟郊《金谷岩》云:“鬼斧何年开石门,人行此地作金声。山中信是仙人宅,不羡繁华浪得名。”从诗中可以看出,唐代关于浮山传说就己经广为流传。元代末年,陈友谅与朱元璋为争取江山,曾在浮山大战,留下了很多传说,如《水漫浮山,乌龟讨“封”》等。清代方以智的浮山棋盘洞诗《与山足斧》:“浮渡棋声在面前目今,通天陌路让谁先,石头壁立常伸指,一斧供薪足煮泉。”这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传说流传之广,历史之久。传至今日,已形成了一系列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充满着乡土头土脑息。将浮山山水描绘得灵光四射,升腾着热爱故园的乡土情结,颂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表达了人们对大天然的敬畏,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是枞阳人民精神生活的真实记录,同时也见证了历史中赓续演绎的文化。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随着经济大潮的冲击,年轻一代从农村走向城市,以及民间习俗的变异等多种因素导致了《浮山的传说》很多民间故事濒临灭绝,因此抢救和珍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刻不容缓。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四、枞阳民歌
 
  枞阳民歌流传于枞阳全境,各个州里流传的枞阳民歌,各有特点,唱法多样,北部山区多为山歌,南部圩区多为小调。统一首民歌,地域不同,唱法不一。
  枞阳民歌历史悠长,源远流长。知足了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本身创作、自我表达、自我抚慰和对理想生活憧憬的精神需求。因为枞阳的特别地理位置,其民歌在历代传承中,既吸取了皖北民歌的粗放豪迈,又有江南小调的精致绵柔,因而形成了本身朴实天然、高亢雄浑的独特风格。
  枞阳民歌内容雄厚,情势多样,有反映劳动生产场面的劳动号子,偶然政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说歌、仪式歌、儿歌、红色革命歌等。在演唱情势上有劳动号子、小调、对唱、说唱等。民歌中以述说和称赞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情歌居多,也有一部分反映革命时期的讴歌党和革命前辈的红色革命歌曲。 
  枞阳民歌的歌词以枞阳方言为主,同化着枞阳哩语,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目前,枞阳农村传唱民歌的人已越来越少了,民歌手大多年事已高,年轻人没爱好学唱,传承空间日益狭小,濒临灭绝,必须增强珍爱,继续和发扬这一良好的民族文化遗产。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市级传承人李根求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吴德平在田头演唱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周潭民歌手章福寿唱《长工谣》
 
五、汤沟茶干制作技艺
 
  汤沟镇,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古桐城“四大名镇”之一,是“桐城派”大师刘大櫆的田园。刘大櫆、姚鼐、刘开曾先后在此收徒讲学,史炳荣创办丰乐书院于汤家沟。该镇人文景观精美,清时有汤沟八景之说,丹霖夜雨、赖子回帆、琵琶积雪、鲟鱼落雁、三官晓钟、断桥渔火、莲塘秋月、水村落日。汤沟八景驰名遐迩。
  诞生于乾隆年间汤沟街上的锦纶茶干,颜色酱红,光洁鲜亮,质地硬实精致,具有韧性,对折赓续,撕开有细纹等特征,进口香醇,千回百转,回味绵长,为品茶佳品。岁月如流,一晃两百多年曩昔了,现在汤沟镇生产茶干的有多家,比较出名的有“胡氏茶干”、“锦纶茶干”、“豆豆茶干”。
  汤沟茶干选用优质大豆、甘草等十几种自然材料精制而成。除含雄厚的植物蛋白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十八种氨基酸,以及钙、镁、钼、锰、硒、锶、铜等十几种微量元素。在第五届全国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学会上被一些闻名的营养专家鉴定为色、香、味具佳、老少皆宜的营养保健食品。同时也是旅游、饮酒、品茶的最佳食品。
  2016年12月,被枞阳县人民当局宣布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爱名录。2017年2月胡才华、胡才富被宣布为枞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3月,被铜陵市人民当局宣布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爱名录。2021年5月,胡才富被宣布为铜陵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当局宣布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爱名录。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黄豆浸泡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切割分块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卤水过煮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降温晾凉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制品
 
六、钱铺木榨油制作技艺
 
  伴随着油菜的丰收,一声接一声的撞榨声夹着浓浓的油香扑面而来。每当这个时候,钱铺村方圆几里,都弥漫着这种香味。
  木压迫油法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了。曾经活跃在墟落的很多小型木榨油坊,现在已不复存在。那些小油坊产量少、利润低,无法规模化发展而难以生存。
  清朝末年,钱铺村的八个大户合股(当地人称“八大股”),鼓起了一座远近驰名、一榨可榨800多斤菜籽的大型油坊,这就是连续到今天的钱铺木榨油坊。
  从油菜籽进入油坊,到流出色泽金黄、清香四溢的木榨油,有着一整套规范的制作工艺。分为:筛籽、车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直到接油、沉淀、装罐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直接影响油的品质和出油的数量。
  先生傅先将菜籽筛选称重后放入大锅进行翻炒,时间和火候的掌握是关键;炒好后晾在地上降温,冷却后将菜籽倒入碾盘上碾碎;接着是蒸粉,蒸得不透,出油不足,蒸过了,撞榨时粉会从饼中直接被挤出去,导致榨油失败。蒸粉时,人站在大锅边,滚烫的蒸气像刀一样割着皮肤,不一会就大汗淋离。
  踩饼,菜籽蒸熟后,分装在一格格的铁环里,仔细包严实,踩成厚度大约为3厘米的油菜饼。
  上榨是将踩好的油菜饼一个一个竖起来,排列在木榨榨床的榨膛内,木榨榨床由四根大树挖空而成。
  撞榨时,掌锤的师傅执着悬吊在空中的撞锤,悠悠地撞到插楔上,插楔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打进楔子后,下部分木块则松动了,下部分打进楔子后上部分则松动了,就如许交替进行,撞杆上的铁墩和插楔上的铁墩,猛地碰撞在一路,随着榨油号子一声比一声响亮,挤压着油饼越来越薄,油就流出了。看着金灿灿的香油,师傅们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颜。
  那粗犷的动作,飘逸的身影,浑厚高亢的榨油号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像是从迢遥的地方穿透层层阻隔而来。木榨油坊独特的传统工艺,散发着粘稠的地域文化内涵。 
  2016年12月,被枞阳县人民当局宣布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爱名录。2017年2月《钱铺木榨油制作技艺》被铜陵市人民当局宣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爱名录;2018年5月,铜陵市人民当局宣布左立雅、潘武林、潘国梁、潘光正、王成本、左俊、钱门高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5月,《钱铺木榨油制作技艺》被安徽省人民当局宣布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爱名录。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炒油菜籽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铺饼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蒸粉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整顿油饼
 
 
展览|枞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上展览
撞榨
 
(作者:佚名编辑:admin)

我有话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